ag亚游

浙江日报 | 当AI开始写小说

发布时间:2024-06-14浏览次数:10

  大语言模型发展至今,对各行各业的赋能程度越来越深,一些代表性产品正在改变甚至颠覆整个行业。

  不久前,ag亚游-真人ag-亚游平台 院长王峰教授及其团队完成了国内首部由AI创作而成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天命使徒》。它采用“国内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的方式完成,王峰在界定比例时称,AI(人工智能)占70%,人工占30%。

  “这是一次有趣的尝试。”王峰说,团队希望通过人机协作的方式,来探索AI在文学创作中的可能性和限制,最终目的是要训练出一个文学大模型,并建立一个人工智能写作平台,让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创意完成长篇小说的写作。

  关于AI技术对创意相关领域的介入,一直存在着争议。当AI开始写小说,这意味着什么?文学创作将进入新阶段了吗?未来AI写作会取代专业作家吗?人机共创的作品又将带来哪些新问题?带着疑问,我们跟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聊了聊。


  未来,每个人都能做小说家?


  《天命使徒》是一部定位网络文学类型的小说。写作前,王峰团队分析研究了网络小说的情节结构,设定了初步的情节框架后,陆续在6个国内大语言模型上进行试验,并最终确定其中一个大语言模型完成整个创作。

  “基于目前的AI技术,并不是每一个大语言模型都能完成这样一部百万字小说的撰写。”王峰告诉记者,其中较为困难的,就是“提示词”的设定。

  简单来说,当设想完小说的梗概和人物并输入大语言模型后,AI给出的回答并不一定能契合原本的想法。这时候,就需要通过给提示词的形式,一遍遍来优化AI的写作。

  “一部百万字的小说,大约需要20万字左右的提示词,这些提示词的撰写并不容易。和AI对话与人们面对面交流不同,要按它的逻辑来构建提示词。”在王峰看来,人工智能多有用,取决于使用者多会用,提示词给出的颗粒度越清晰,生成的文本就越稳定精确。

  当成功构建出一整套提示词后,还要调用大模型批量生成内容,形成整体线索连贯的长篇小说。后期,也需要人工润色,删掉大模型生成的小说中重复、累赘的部分等,最终才打磨出成品。

  早在2021年,王峰就有用AI技术进行智能写作的念头。去年年底,他和团队完成了一部4.3万字的小说《扮演那个有魔法的人》。《天命使徒》在去年10月启动,原预计今年6月完成,最终成品提前出炉,这也让王峰震撼于大模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速度。

  “之所以选择百万字的篇幅,是为了测试AI在效率等方面的极限。”王峰告诉记者,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生成式大模型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处理长文本的能力,团队希望通过训练,尝试着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王峰的设想中,用AI写出百万字小说只完成了目标的三分之一。“《天命使徒》的发布证明了AI能够在处理大量连续投入的提示词时,还能保持稳定输出,这给将来构建文学大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经验,也是对未来文学创作多样化可能性的探索。”

  当前,王峰团队已把筹备建立人工智能写作平台提上日程,并公开招募更多前端开发、设计类人才,计划于今年年底发布初始版本。通过该平台,未来“每个人都做小说家”或将成为可能。


  不能低估,也不必神化


  AI深度参与文学创作,这并不是先例。

  今年年初,在第170届日本芥川奖颁奖典礼上,作家九段理江透露,自己的获奖作品《东京都同情塔》是利用AI生成器辅助写作,小说中约有5%的句子取自ChatGPT。她表示,在与AI合作中,尽管有时它的回答并不完全符合自己的期望,但还是有部分回答启发了她的创作。未来,她也将继续在小说写作中使用AI。

  再往前回溯,2023年10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沈阳教授通过对话形式提示AI,完成作品《机忆之地》,获得第五届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这篇由AI生成的作品,混在普通参赛作品中,交到了6位不知情的评委手上,只有一位评委看出了其中的“AI味儿”。

  AI创作的作品获得文学奖项,足以成为AI写作技术发展过程中,颇具标志性的一幕。显而易见,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AI作为工具介入文学创作是大势所趋。

  王峰表示,虽然目前AI的写作水平,还不会对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倘若立足人工智能技术刚起步的当下,展望未来,这些都并非坚不可摧的壁垒。“未来的文学创作可能会发生巨大变革,或许有一天,AI写的小说也能‘以假乱真’。”

  还需要思考的是,当人们借助AI进一步释放创作力时,所引发的版权等问题要如何解决。这是AI给文学领域带来新可能性的同时,存在的不完善之处。

  王峰说,当前AI创作引起的版权问题主要聚焦在两方面,一个是大语言模型平台上语料训练的版权,另一个是人机协同创作的成品著作权归属。而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不过,王峰始终对AI写作抱有积极态度。他说:“当我和团队深入该领域后发现,AI技术的应用不仅在于提高创作效率、解放人们的想象力,更在于通过开启在文学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让我们有了全新的方式来思考和看待世界。”

  “对于AI,我们不能低估它,也不必神化它。”王峰相信,伴随社会发展进程,随着技术的逐渐进步和广泛应用,它终将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等更密切结合。


  创意是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


  “你认为,将来AI可以百分之百写出一部小说吗?”尽管看好AI写作的发展前景,但听到这个问题后,王峰给出的答案是“不能”。

  他表示,不论将来AI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在文学创作中,人类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哪怕只有1%。回望《天命使徒》的创作过程,也可以看到,虽然人工占比较少,但王峰及其团队依然是作品完成的主导者。

  “我们正在筹备的人工智能写作平台,也是给AI的情节框架越清晰,它完成的成品小说质量越高。”王峰说。

  归根结底,创意始终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至今AI还未能在这个领域超越人类。而那些优秀作品无法被AI“抢”走的地方正在于,它们的行文能与人类的价值观、情感等融合,有血有肉,难以替代。

  不久的将来,或许人类作者可以在AI的帮助下,节省写作时间,但其中最为精华的创意部分并不能被替代。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在个人微信公号上发表自己对AI影响文学的看法:“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时,就听到过很多给文学敲警钟的言论:随着电视、网络的出现,文学的未来岌岌可危,文学的命运可能就要终结等。但事实证明,文学永远不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而消亡,而每一次科学的进步都会给文学插上新的翅膀。所以我相信,AI的出现,不会让文学产生多么大的危机,作家这个职业也不会就此终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家独具个性的形象、思维,是AI无法替代的。”

  纵观当前的阅读与写作,其实早已受益于互联网智能工具平台。在《天命使徒》的发布会上,许多来自各个高校的文学院教授也表示,与其哀叹“文学的黄昏”降临,文艺圈更需警惕的,不是机器写得像人,而是人写得太像机器,沦为单纯模仿追随某一种技艺或风格。

  毕竟,无论AI写作发展到何种高度,终究只是惟妙惟肖的模仿,作为情感载体的文学不会消亡。



记者丨沈听雨

来源丨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