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两年再见李微楠师兄,他黑了不少,皮肤上了有太阳的味道,可精气神还如同学生时代一般青春。2017年6月,李微楠硕士毕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他决定离开生活了7年的上海,放弃寻求高薪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云南,参加“美丽中国”支教项目。他说:“我所生活的这个地方,或许就是很多都市人心中的诗与远方。”
在决定参加“美丽中国”支教项目以前,李微楠本考虑申请去日本读博,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在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想起了2015年到山西支教的经历,那次经历之后,他爱上了教书,也一直梦想着能为偏远地区的孩子做些什么,比如,做一次长期支教。于是,李微楠决定加入目前国内最大的支教公益组织——美丽中国。教师出身的父母对他的这个选择不但没有阻拦,反而全力支持。考虑到上海巨大的生存压力以及云南人固有的“家乡宝”情结,怀念那里的蓝天白云与灿烂阳光,最终,李微楠回到云南家乡,开启了他的支教之旅。
云南的蓝天白云
支教学校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大寨镇大寨中学。临沧是云南最偏远的地级市之一,这里至今没有通连接周边州市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李微楠的家乡玉溪距离学校约680公里,从支教学校回家,要在路上耗费两天时间,简直比他从上海回家还要辛苦。所以虽然他家在云南,但除了比较长的假期之外,平时是不能像当地老师那样频繁回家,而他的一些学生更是每个周末要来回走30公里的盘山公路才能回家。
大寨中学
自愿延长一年支教服务期
2017年,是美丽中国项目大改革的一年。这一年,“美丽中国班”的概念孕育而生。所谓美丽中国班,就是由美丽中国的支教老师担任班主任和大部分科目的任课老师的班级。以大寨中学为例,从2010年开始合作到2017年,还没有任何一名支教老师担任过班主任,所以李微楠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非师范生,刚进入学校的李微楠,就担任一个65人(男生占60%)的初一班级班主任,并教授地理课。这个班级属于该校的平行班,意味着几乎没有拔尖的学生留给他,而且客观上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积极的学习动力,更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刚开始与学生相处,李微楠与学生们打成一团,努力做一个有亲和力的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违纪行为也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和宽容。未曾想,这反倒让他的教师威信大打折扣。一个月后,他与学生的“蜜月期”结束,各种课堂违纪行为接踵而来:上课讲话、吃东西、跟他顶嘴甚至打闹。虽然身为班主任,但由于缺少威信,即便他提高嗓门,也不奏效。于是,他开始向一同支教的前辈、年级主任甚至校长取经,不断调整教学与管理方法。渐渐地,课堂纪律有所好转,但仍然时不时反弹。支教第一年,李微楠在失望和沮丧中度过,甚至还怀疑过自己选择留在大寨的意义。
支教第二年,学生们升了初二,所带班级的教师配备除了李微楠之外,其他老师全部被换掉。经过一年的朝夕相处,李微楠与学生们之间建立了信任,他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也变得深厚了。经过不断摸索与总结,李微楠在教学与管理上积累了不少经验,班级课堂纪律也比头一年要好许多,这让他颇感骄傲,也有信心把这一批学生带到初三毕业。通常,美丽中国的支教服务期只有两年,李微楠本可以结束支教,寻求薪资更高的工作或地域进行自我发展,但为了那些可爱的学生们,也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他希望能与学生共同奋战初三,完整地带一届学生,把他们送上更好的高中。于是,他决定申请延长一年支教服务期。
大寨中学的学生
发现边远地区的诸多教育问题
在支教一年零7个月的时间内,李老师已经家访过40个学生,在家访过程中,他观察到不少学生因在家中沉迷电视与手机,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由于山区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有限,不少家长被迫外出务工,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给爷爷奶奶照看,而老人对孩子往往没有约束力,于是手机等电子产品便成了最好的陪伴工具。由于学生父母不在身边,老人也很难配合老师进行管教,这给老师的管理与教学工作带来不少困扰。此外,有些学生家长虽然没有外出务工,但由于自身教育能力有限或是教育观念落后,往往也不懂如何管教孩子。比如,一些家长纵容自己的孩子辍学外出务工,甚至允许十五六岁的孩子结婚生子,对于孩子谈恋爱、沉迷手机的现象,大部分家长也无法制止,他们都指望着老师能够承担更多的教育工作。
家访路上
第二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边远地区,也是整个中国社会的问题——应试教育的压力。李微楠所在的大寨中学,教育管理者是“时间+汗水=高分”这一公式的坚定支持者,为了让学生取得高分,可以放弃运动会、文艺晚会、音体美等课程。被分到重点班的学生,更是被要求连上三周的课才允许回一次家,寒暑假的时间也因为补课被压缩。“我们的支教老师如果教授重点班,那将会承受巨大的教学压力,一旦教学成绩不符合教育管理者的要求,就会被批评甚至被替换”,李微楠说。
此外,在边远地区,优质师资和生源难以留住。尽管国家加大了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用于改善当地教学基础设施,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而且特岗教师计划和诸如美丽中国这样的支教组织也能补充当地的师资力量,但相比于城市,边远乡镇的生活条件、生源素质较差,教师发展空间也有限制。因此,不少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只要有调动机会,都会优先选择去城区学校教书,这对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和学生是极大的损失,而且农村地区的优质生源也往往会被城区学校挖走,这导致了不少乡镇中学已经无“尖子生”可教,老师的教学激情和学校的教学成绩会大打折扣。
接管学校广播站,带学生出门看世界
“作为ag亚游 的毕业生,自然是有一份媒体情结的”,在云县大寨中学支教的一年多时间内,李微楠接手了学校广播站的管理工作,前后带领二十多名小播音员做了200多期节目,他们大多来自重点班,可谓是学校里的一个“精英团队”。广播站的名字叫“梦想之声广播站”,每周二到周五都有节目向全校师生直播。李微楠介绍道:“周二是新闻节目《新闻快报》,周三是文学分享节目《与君共读》,周四是旅游类音乐节目《跟着音乐去旅行》,周五是收听率和参与度最高的点歌节目。去年年底,一档在喜马拉雅FM平台同步播出的校园访谈类节目《笑坛风云》也正式推出。”除了播节目,李微楠还不时组织广播站成员参与观影沙龙,一起观赏和探讨优秀的电影和纪录片,学生还会自编自导自演小话剧,组织游戏等。广播站已经成为学生们繁重学业之外的一个避风港,李微楠也成为了广播站的核心,正如一个学生所说:“如果没有李老师,广播站就没落了”。
广播站
支教期间,李微楠带领两名学生分别到广州和上海游学,就是想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未来通过奋斗走出大山的信心。“目前,我正在计划通过众筹的方式,组织一次更大规模的游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走出大山看世界”,李微楠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尽管前方可能遇到许多的困难,但是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组织业余活动
青年学生是支教事业的中坚力量
组织性团队型支教机构在中国兴起的时间已近20年,最早的官方支教活动当属1999年团中央和教育部组织的研究生支教团,而最早的民间公益支教组织可以追溯到2001年。在这期间,高中生、在校大学生、本科毕业生以及像李微楠一样的硕士毕业生成了支教活动的中坚力量。据2017年9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支教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在支教志愿者中,30岁以前的年轻人占比均值高达81.3%,其中15-22岁之间及高中和大学生占44.7%,23-30岁之间占36.6%。这一结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在部分先行者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支教队陆续成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加入了支教志愿者的队伍,例如,截至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成立20年,20年间共有87名志愿者奔赴边远地区参与支教,支教地点涵盖了青海、山西、甘肃、宁夏、云南、内蒙古等。除此以外,各学部、学院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支教活动。
历经一年半的支教生活,李微楠对青年学生参与支教活动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最好的方式还是参与国家层面开展的长期支教项目或者参与诸如美丽中国支教、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公益机构的支教项目,用两三年的时间深入到中国广袤的乡村土地,感受乡土中国的温度,为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外,高校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美丽中国开展的陪读导师、梦想导师等项目与当地学生建立联系,在精神和物质层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不少学校缺少图书等物资,高校学生也可以将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二手书或者新书捐赠给边远地区的学生。他特别推荐了一个名为“大树下图书角”的公益项目,捐赠者可以给该项目捐赠购书款,项目组织者将会利用这笔款项给合作学校购买全新的图书。
支教的意义在于改善边远地区的教育情况,给热爱学习、渴望改变的孩子带来希望。但支教活动的受益者绝非这些孩子,参与支教活动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受益者。三年支教生涯结束后,李微楠可能会离开大寨中学,但这段经历让他明确了今后人生的方向,坚定了他继续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李微楠说,“我从没有后悔过来支教!在家乡云南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而且环境很好,四季气温宜人,没有上海的雾霾,蓝天白云常伴,物产丰富,当地民风较为纯朴,人际关系也比较单纯,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我所生活的这个地方,或许就是许多都市人心中的诗与远方呢!所以,我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