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亚游

非遗匠心:困境中的坚守与传承

发布时间:2018-12-14浏览次数:7314

2018年,在赵路平副教授的带领下,ag亚游-真人ag-亚游平台 师生5人奔赴江西会昌,开展为期一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政府工作人员、非遗传承人的深度访谈,对会昌9个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传承状况进行调研分析。


“你们早点来就好了,我前几天刚在舞台上表演过!”邹承富拿出手机,画面中播放着8月中旬会昌民俗文化旅游节的非遗展演。邹承富是省级非遗项目会昌踩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同他一样的众多非遗传承人,都在这场为期5天热闹的盛会中,紧锣密鼓地推广民俗文化。

会昌县隶属江西省赣州市,1934年,毛泽东曾在此挥笔写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绝句,会昌县也成为保留着大量革命足迹和深厚客家文化底蕴的革命老区。近年来,在政府工作的极力开展下,一大批代表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已得到合理的保护。但在“快餐式”消费的今天,传统技艺不得不面临市场紧俏、后继无人的窘境,老一辈“匠人”仍肩负着传承的使命,在非遗保护之路中艰难地坚守着。


邹承富:只要认真学,我就用心教

“1986年,26岁的我找到曾宪波先生拜师学艺”,传承人邹承富说道,当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畅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的观念,废弃的庙宇、祠堂借机翻修重建,红白喜事重新盛行起来。踩鼓(俗称脚鼓)是典型的道教音乐,演奏时手脚并用,脚用来控制鼓的声音、节奏、轻重,常出现在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过去几年间我一直在吹唢呐,带过7、8个徒弟,但对踩鼓有极大兴趣,我便找到曾老师,从零开始。他当时70多岁,这门技艺差点失传”。


作为曾先生“独门弟子”的他,学艺期间没有工资收入,曾遭到父母和妻子反对,但他始终牢记老师的教诲,“只要学得好,不怕没饭吃”。就这样,邹承富兼顾学艺和务农,开始6年的漫漫学艺路。起初怕有噪音,他把稻草扎成捆,两端绑在板凳上,用鼓槌敲击稻草来一点点练习,直至把曲目和节奏背熟。学成之时,邹承富专门置办酒席,答谢恩师。自从艺以来,邹承富先后授徒10多人,并于1998年组建民间乐队,活跃于会昌民间及官方等文化演出活动中。谈及踩鼓这项技艺的传承情况,他却面露难色,称没有人学艺是最难的。

“年轻人多出去打工赚钱了,民间也有一些从艺人,但大多是自学的,专业技能上有所欠缺,”邹承富说道,“我希望能找到有天赋,真正热爱踩鼓技艺的传承人。只要徒弟认真学,我就会用心教,毫无保留地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肖天长:制作匾额,要讲究文化风韵

会昌是纯客县,客家文化底蕴深厚且资源丰富,各家各户门额上常见精致的长方形匾额,文采斐然。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具有敦宗睦族、激励先进等现代精神,社会意义广泛。“匾额规制和仪式都十分有考究,制作过程繁琐又细微,选材、制坯、尺寸、匾文等都要符合民俗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肖天长介绍道,以匾额行文为例,需用到鲁班尺“过字眼”,匾头按“富、贵、贫、贱”的顺序来行文,通常选用“富、贵”二字,匾尾按“生、老、病、死、苦”的顺序来行文,通常选用“生”字,极具文化韵味。


肖天长自幼爱好书画,写得一手好字。1980年起,他师从肖先阳,精通匾额制作技艺和习俗,先后授徒30余人,主持挂匾仪式30多次,指导组织挂匾仪式60多次,是远近闻名的“制匾专家”。作为省级传承人,肖天长对当下的匾额市场表现出些许担忧。

“电脑雕刻技术发展的快,当下做匾额的越来越多,但品味却越来越低。很多生意人急功近利,不讲究匾文的文化底蕴,内容雷同且肤浅表面,匾额市场鱼目混珠。”肖天长说道,电脑雕刻丢掉了传统工艺“活”的灵魂,客家匾额更多地代表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映射出客家人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从艺人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弃去浮躁,潜心钻研这项技艺,发扬真正的“活态”传承。

从艺几十载,匠心觅传人。华夏文明五千年,非遗是历史发展长河中最灿烂的艺术瑰宝。无论是“风景独好”的会昌,还是在全国,总有一批非遗匠人们,怀揣着赤诚之心,在浮华闹市中,守护着文化的纯粹。

文 | 朵拉
图 | 会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