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亚游

学术散疫:ag亚游 15场云端知名学者讲座全回顾

发布时间:2022-06-28浏览次数:5595

  2022年的春天,疫情的倒春寒席卷上海,全院师生皆禁足于斗室之内,观望每日新增的确诊人数,内心惶恐不安。所幸我们可相聚于云端,现实世界仿佛静止,但思想世界依旧沸腾。时局艰难,不懈的思考与交流既是坚守,亦是灵魂旅行,旅途遍布鲜花,阳光照耀心房,使焦躁的情绪得以抚慰,重新走向从容安宁。在此意义上,本学期ag亚游 所举办的十五场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即为这样的灵魂之旅,既打开视野、收获知识,亦共享一种处变不惊的人生之道。


本学期举行的十五场“知名学者学术讲座”主题多元,涵盖国际传播、智能传播与媒介融合、新闻传播研究新范式、中国新闻史、艺术与人性等多个领域,皆为主讲教授的最新学术成果。这些讲座并非仅是既成知识的传递,而是更注重梳理问题意识的生成过程。通过讲授,各位教授的学术视野、思考路径与研究方法传与听众,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听讲人的学术素养。正如ag亚游 研究生袁崧浩所言,“主讲教授们讲述的思考方式与技巧,提升了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故此,每场讲座的听者皆达三百之众,且深受好评。


聚焦“国际传播”领域,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教授发现部分拥有主导国际舆论能力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系统性的抹黑中国,污名化的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对此,我们亟需打造出有效回应世界重大问题的国家话语体系,突围西方主要国家的议程设置,并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国际传播素养。承接程曼丽教授的思考,中国社会科ag亚游 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教授“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为主题,提出身处全媒体时代,应从“系统性创新与顶层设计”“传播主体”“传播用户”“传播产品”“传播平台与业态”“传播效果”等六个方面探索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ag亚游 陈先红教授则更为具体的将“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归纳为:故事维度的内容叙事观、话语维度的受众叙事观、语境维度的共享叙事观;而以上三观皆应统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之下,我们应以这样的叙事策略讲述中国传统、现代化发展和帮扶“一带一路”国家的故事。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同样贯穿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赵云泽教授的讲座之中,他以20214月野生亚洲象迁徙的国际传播实践为案例,提出在进行国际传播实践时,首先应科学把握新闻报道的规律,其次应结合中国文化的特性。如果说上述四场讲座意在提出做好国际传播的策略,那么清华大学新闻与ag亚游 副院长史安斌教授则将视点聚焦于学界的“国际传播研究”本身,梳理出近五年来关于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十个重要议题。当前,传播学界与国际学术界高度接轨,国际发表成为传播学人独特而重要的“国际传播”路径。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认为,当前中国传播学人的国际发表存在质量不高、贡献和影响不足、自主性不强等问题。对此,他从强化问题意识”“聚焦理论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自主创办期刊等方面描绘出一条突围之路。

图片人物:程曼丽教授、胡正荣教授、陈先红教授、韦路教授、赵云泽教授、史安斌教授(自左上至右下)


聚焦“智能传播与媒介融合”领域,北京师范大学新闻ag亚游 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国明教授在讲座中提出,当前社会呈现出“媒介化”的特征,“媒介”不仅作为承载资讯之中介,更作为社会形态的建构者而存在,社会和日常生活的运作愈发带有“媒介”印痕。而“元宇宙”的问世则标志着“深度媒介化”时代的到来,进而推动人类进入一个更具自由度、灵活性和体验性的超现实世界之中。清华大学新闻与ag亚游 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在讲座中同样提出“元宇宙”作为“深度媒介化”的实践而存在,其发展趋势带动了新闻业的变革。首先,“元宇宙”的交互性推动了新的新闻叙事方式的出现;其次,“元宇宙”的沉浸性赋予受众以“第一人称”的感官体验,通过“移情”机制彻底改变了传统新闻报道中受众与新闻的情感关系;其重大价值和引发的伦理危机皆值得深思。毫无疑问,晚近十年媒介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渐趋式微,随着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自上而下的媒体改造全面开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教授提出应从政治角度来把握“媒介融合”问题。“媒介融合”对执政党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在意识形态领域注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必须有所作为,确保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安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则立足“媒介融合”探讨了新型主流媒体的突围路径。基于“媒介融合”的特征,朱教授指出新型主流媒体未来建设方向为打造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与移动可供性。

图片人物:喻国明教授、陈昌凤教授、张涛甫教授、朱春阳教授(自左上至右下)


聚焦“新闻传播研究的新范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以“实践转向与元问题聚焦:对新闻学知识体系创新的思考”为主题阐发了对新闻学“实践转向”的思考。“实践转向”将新闻学研究的客体从技术、制度、文本、产品、受众、传播等领域扩展到整个新闻实践的全过程,极大拓展了新闻学研究的边界;在新闻实践中构建的新闻世界成为未来新闻学知识创新的窗口。有别于王润泽教授,暨南大学新闻ag亚游 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涛教授以“传播修辞学:传播研究的修辞学范式”为主题开讲,提出“传播修辞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研究范式,旨在从修辞视角下发现新的传播问题,进而重构传播研究的问题域;在方法论上,强调从修辞结构、意义规则、象征实践等微观的修辞视角切入,提供一种理解“意义”的方法体系;在实践论上,聚焦于现实议题,借助一定的修辞策略以回应重大现实问题,并创设一种终极意义上的社会对话体系。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ag亚游 院长李本乾教授以“媒介效果理论的演变”为主题,阐发了他对于效果理论的拓展性思考。李本乾教授通过梳理效果理论发现,无论是“三阶段发展模型”还是“六阶段积累模型”都是基于西方文化情境的理论之物,在面对中国问题时存在阐释力不足等问题。故亟需立足中国语境,建构中国特色的传播效果理论体系,因此他提出了权变效果理论

图片人物:王润泽教授、刘涛教授、李本乾教授(自左上至下)


聚焦“中国新闻史”领域,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原所长、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ag亚游 院长尹韵公教授《解放日版》改版的党史脉络为主题,对中国新闻史这一重要事件做出新的阐释。尹韵公教授指出,1942年延安《解放日版》改版,形塑了中国共产党的办报模式和新闻理论,迄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新闻业与新闻学。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向来也是新闻史研究的热门话题,但大多数研究往往聚焦新闻业本身,这便遮蔽了“改版”的政治性。故此,他进入党史的脉络,清晰阐明了《解放日报》改版对于整风运动的重要性,并商榷了种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

身处变革时代,重访人文主义、关怀个体境遇是学者的职责与使命。由此出发,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以“艺术让人性内心更丰盈”为题,以电视连续剧《人世间》为文本,阐发了他对艺术与人性问题的思索。周星教授认为,艺术作为一种奇妙的触发剂,可以张扬人性真善,凸显情感变化,亦可帮人们寻回被遮蔽的生活美好细节。世界越复杂,我们越能通过艺术找寻到人性之善,望到生活之美。

图片人物:尹韵公教授、周星教授(自左至右)


旅途至此,十五场“知名学者学术讲座”收官,如繁花落尽,夏日悄然来临。疫情终于退去,我们重返人间。这段思想之旅对我们弥足珍贵,以下简录ag亚游 硕士同学的感言以结尾:

疫情之下,ag亚游 邀请老师和同学们相约云端“知名学者讲座”,让媒介空间成为交流和思考的“延伸”:我们和周星教授一起通过影视人物的命运,思考艺术的本质;和赵云泽教授、陈先红教授一起探讨如何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跟随胡正荣教授、史安斌教授、韦路教授站在学科前沿看待国际传播中的问题…虽然防疫让学习生活在空间维度上变得局限,但我们仍能拥有开拓视野和静心思考的时间,静待疫情散去。

——胡念慈

本学期举办的讲座主题多元,既有国家层面的政治传播研究,也有国内媒体的历时性研究;既追溯了红色历史,亦展望了智能时代的未来传播图景。疫情给予我们更多时间沉浸下来思考自己的学术兴趣,并有大量的时间做一些拓展阅读。这些学术讲座会提供一些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拓宽大家的知识领域和对研究工具的认识,让这段无聊的封闭生活有意义起来。

——谭俊

疫情重置了人与人交往沟通的基本环境,幸运的是能如期在线上参加讲座。知名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传播领域的学科前沿和学术焦点进行了深度剖析和分享,让我在云端也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和知识的力量。

——董婉彤

撰写:侯培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