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刘秀梅教授,是在学院4楼左侧的办公室里。她梳着干练的盘发,正认真地坐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桌上堆满了厚厚的书籍和文件。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硕士中心主任,在办公桌前忙碌到夜深,已成为家常便饭。见到我进门,她暂且放下手头的事情,亲切地笑着称,“还是要先支持学生的工作!”。
记者从她的人生阅历里聊起,聊到她的“党员情结”,聊到她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别具一格的创新精神。“新闻工作者”、“获奖专业户”、“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带头人”…… 回眸改革开放四十年,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刘秀梅教授始终作为时代的响应者、参与者和拥护者,坚守在岗位上,为国家和党的新闻传播事业孜孜不倦地奉献着。
刘秀梅教授发表报告
入党:两个“十年”•磨砺锋芒
刘秀梅教授生于1960年,17岁时,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在校期间,她曾担任校团委副书记和舞蹈班班长,才华出众。“其实我那时候就向党组织递交过申请书,但因为年纪太小,就暂时搁置了。”刘秀梅教授回忆道。
艺校毕业后,她在哈尔滨歌剧院从事了2年的戏剧创作工作。1982年,她重新参加高考,并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攻读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后,由于成绩及实践能力优异,哈尔滨市文化局向其抛出橄榄枝,她也得此契机参与到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戏曲志•黑龙江卷》的编撰工作中。“当时,受诸多历史因素影响,黑龙江省的戏曲老前辈们流失到全国各地。我曾到沈阳、大连、天津、北京等多地找寻当年在黑龙江戏曲界著名的老艺人,完成访谈、文字记录等工作。”1988年,她被调至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参与撰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黑龙江卷》。在从事国家艺术科研工作的近十年间,她曾荣获中国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等颁发的奖励证书及黑龙江省文化厅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1990年,刘秀梅教授再次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攻读文艺美学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以后,她入职黑龙江电视台,开启视听影像传播的新征途。任职期间,她担任过主持人、导演、制片人,曾导演电视综艺晚会、电视诗歌散文及电视艺术专题片等,斩获国家级电视文艺“星光奖”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一系列重要奖项,也因此享有了“获奖专业户”的别名。
刘秀梅教授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
1999年,她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回首她与党的结缘的两个“十年”,刘秀梅教授笑称,“虽然入党时间不算早,但这之前我一直服务于党组织,在哈尔滨歌剧院期间就曾帮助党组织收党费,为党员同志们服务,可谓经受了多年的考验。”她告诉记者,“党员身份并不是标签,而要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作为党组织的响应者和拥护者,国家命运同我们息息相关,因此要积极配合国家发展规划和党中央的建设工作。特别是新闻传播工作者,还具有‘把关人’的重要身份,一定要坚守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见证:科技发展•时代巨变
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人,刘秀梅教授感慨良多。“犹记得,听说国家恢复高考的决策时,我那股激动劲儿。借此我可以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利用知识改变命运。”
然而,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远不止“高考”这一项,她所处的文化传播行业同样也是一场巨大的“变革”。90年代初,刚入电视台工作的她,使用的录像设备、剪辑设备都是模拟技术,有黑白的BVU磁带,后来换成了彩色的BTC金属磁带,进入21世纪,电视台才开始从摄制到播出逐渐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变。“1993年,我们还只能使用单位配备的BB机或大哥大这种老式的通讯设备;1997年开始,节目中为观众准备的奖品也变成了爱立信或诺基亚这种小手机。”等到新世纪,模拟信号开始被数字化信号取代,电影、电视等画质更清晰,音质更纯粹,视听影像传播进入高清时代。现如今,整个社会已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渠道多样化,传播主体多元化,文化传播行业向更高水平进阶。
至于上海这座城市,和刘秀梅教授也算是“老朋友”了。作为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第一次来到上海,还要追溯到1984年。“凌晨,来短期游玩的我和先生走出火车站,街头没什么人,我们便就地休息了10多分钟。没过多久,警察急忙赶过来询问情况。当时就觉得,上海的治安真的很好。”她回忆起来,当时主要的交通方式还是“无轨电车”,但相比其他城市,已经十分便利了。1995年12月,黑龙江电视台与上海电视台联办《“江海情”——96’元旦晚会》,时隔11年,她第二次来到上海,称“当时,南浦大桥刚建成不久,我还在此拍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而后,她因工作多次前往上海出差,亲眼见证了上海高架桥不断崛起、地铁线逐步延伸的历程。
刘秀梅教授在南浦大桥的留影
2001年,她迎来人生的一次转折——从富有冰灯、冰雕艺术之乡的哈尔滨市调至海滨之城大连市,在辽宁师范大学任职,开始了迄今为止的教育生涯。2006年,她作为人才引进重返上海,任教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担任影视艺术系主任。
2011年,她被引进到了ag亚游-真人ag-亚游平台
任教至今。回忆起初进校园的景象,她表示,“学院的教师们还需要挤在中北校区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没有单独的办公室,更没有办公电脑。而现在,学院不仅为教授提供了单独的办公空间,还有设备齐全的演播室供学生使用,有自己负责的数字媒体艺术工作室,教学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治学:扎实严谨•力求创新
从学生时代起,到近20年的文化传播实践,再到近20年的教职生涯,刘秀梅教授始终致力于影视理论的研究工作,并擅于将影视创作经验升华为影视艺术理论。
在ag亚游 任教期间,刘秀梅教授作为新闻传播学一级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申请“戏剧与影视学”学术硕士点、创建“广播电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及“科学传播教育”硕士学位授予点,为ag亚游 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多年来,她笔耕不辍,曾先后在《文艺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当代电影》、《中国电视》等核心期刊发表大量优秀论文,出版《中国数码电视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影视审美思维论》(中国戏剧出版社)、《媒介主持论: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影视动画后期编辑与合成》(江苏科技出版社)和《影视新世纪》(中国戏剧出版社)等专著,极大地推动着中国电影电视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刘秀梅教授的部分专著一览
此外,她十分注重发散性创新思维,在影视的创作实践中加入大量新元素,并收获较好的反响。1998年,她曾在电视台导演一场《正月十五——唱灯猜谜闹元宵》的综艺晚会,将全国“猜灯谜大赛”的前三组获奖嘉宾邀请至晚会现场,利用大屏幕提示谜语、魔术中设置谜语或现场节目中穿插谜语等多元化形式为“猜谜”增加不少乐趣,引得一番好评。
“精、气、神”三个字,是刘秀梅教授的教学准则。站在讲桌前的她,永远洋溢着活力与正气。在教学过程中,她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不断引导他们尝试数字化形式及内容的创新。作为一名党员,她始终把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常常提醒同学们,“要积极发掘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培养创新意识,敢于跳脱常规,不落俗套。”作为新时代的传媒学子,我们更应该走在时代前端,及时把握国家及社会的新动态,坚守传媒人的底线,无畏地担起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做时代的响应者和创新的引领人。
刘秀梅教授和她的学生们
40年沧桑巨变,40年砥砺奋进。老一代教育者们,以独到又新锐的眼光,见证了时代的变革,同时也鼓舞着新一代年轻人,为时代的发展始终不渝地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