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亚游

身为老师,胜似学长 ——访优秀党员教师刘弢老师

发布时间:2017-11-05浏览次数:7356

“难为情”的大学才子

“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下课后不久,同学们还未整理好书包离开教室,讲台上突然传来这样的手机铃声,教室里一篇寂静,望望台上的男老师,同学们下一秒笑成了一团。如此文艺,如此小清新——这是刘弢老师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当然,随后我知道,这样的“范儿”是他从青春年少时,一路带来的。

2003年的时候,刘弢仍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他有着身边的同学们都有的迷惘,是该在学生会里“施展自己的才干”,跟着学长学姐们吃吃喝喝,还是投入留学大潮,即使连自己出国即将学什么都是未知?困惑之中,他选择提笔,记下自己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其实当时也就是因为兴趣……这部作品我写了一年多,每天也就写1000来个字吧,对,我并不是个高产作家。”提及往事,他语气里似乎仍然泼洒着阳光。2004年,作家出版社首印20000册,《难为情》正式出版。至今,百度百科上仍清清楚楚的记录着评论家们的看法:“它既有《红楼梦》般的华美细腻;又有《围城》般的诙谐幽默;还可见《廊桥遗梦》平静中的震撼、忧伤。”当被问及如此的成就是否让他在小伙伴中颇有声望时,刘弢笑着叹了口气,“可惜我学的是信息管理系统专业,身边同学都是理工科学生啦,他们对文学并不关注,还质疑我写这个有什么意义。”一本书,折射出的青年时代对人生认真思索的态度是真真切切的,“不随波逐流”这五个字只有脚踏实地去实践了,才真正有意义。

“想想也是可惜,要不是郭敬明,出名的就是我了。”当然,这一席话是开玩笑的。

欣赏“90后”的“80后”

曾看到有个小伙伴抱着苹果电脑一脸嘚瑟的说自己可以去卖软件了,“正版苹果软件,只要1998,刘弢哥哥拷给我的。”“那他好大方……”“是哦……”

曾看到傍晚时分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刘弢和同学坐在酸奶店前谈天说地,大约是关于剧本吧。

也曾看到在新天地的咖啡厅里,他出现在学生拍摄访谈节目的现场,亲自指导。“其实当时看他们这样认真地对待一个简单的作业,忙到顾不得吃饭,特别感动,真的。我觉得这是非功利的一种态度,年轻人嘛,这样很好。”他还说,去年对他来说是挺享受的一年,因为自己有很多时间可以待在学校里,和学生们呆在一起。“这真的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我觉得学生的想法已经超越我了。”

作为一个媒体人,他是反对媒对“90后”的“刻板印象”的,因为在他看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年轻人的思想值得被鼓励,更值得被尊重。甚至,他觉得学生们可以更活跃一些,“毕竟我们是应用文科,我们在思想上应该有远见,不能被一些条条框框束缚住。”那么传院在学校里出了名的“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特点会不会为老师带来一定的困扰呢?听了这个问题,刘弢老师笑了,笑了颇一会儿,说:“不会啊,我们学生颜值高,有亲和力,这都是好事儿,搞创作的嘛,不拘小节才有灵感……反正我是很喜欢我的学生们。”

土生土长传院人

10年来,刘弢在成长,他的成长也见证着ag亚游 的发展壮大。

“我是研二那年在传院入的党。”时隔多年,他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在面试的时候和老师谈“把关人理论“。入党,对他来说是一种追求、一种理想、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以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去影响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多少媒体人不懈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在党支部活动中,他总是特别积极,参观过一大会址,周公馆,也去看过老照片和历史资料,在这些活动中,拍照是他一贯的工作——毕竟专业。他认为,入党是自己做的特别正确的一个决定,就是因为自己当年不害羞,敢于向党组织靠拢,勇于追求,才能真正走进党组织,发现它其实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挺好的”。

像党支部一样,传院也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些年,我看到传院真的发展很快,并且发展很健康,五个专业各有所长,却能够齐头并进。”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传院人,从学生到老师——这样的身份转变带给刘弢老师颇多的感触,也许最深刻的还是责任。为人师表,面对着讲台下几十张年轻的面孔,会觉的自己责任重大,而参与工作,面对身边优秀的同事们,有事也会觉得压力倍增。“不过压力也是动力,大家都在一起努力,所以传院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

“传院于我而言,不仅仅是工作,在这儿有我的青春,有我的梦想,我的奋斗,所以这里其实真的很温暖。在可预见的将来,我愿意留在这儿,留在学生们身边。”刘弢老师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