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5日晚,主题为“‘画中画’的动员效应——对于中国宣传画的‘增补’读解”的学术讲座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第二教学楼220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中国近现代设计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创始人沈榆主讲,ag亚游-真人ag-亚游平台
教授甘莅豪担任主持人,三十余名学生线下参与。
讲座伊始,沈榆老师以《保卫和平是英雄 建设祖国是好汉》宣传画为例,介绍了宣传画的一般创作流程,包括体验生活、构思草图、展示交流、总编评图、创作细化、完成正稿、书写标语、后道技术。沈榆老师介绍,这幅宣传画通过人物动作很好地传递了宣传的宗旨,即号召肩负起和平建设的重任。
沈榆老师用多幅宣传画的案例分析了狭义的“画中画”与广义的“画中画”。狭义的“画中画”常把一张画贴进另一张画,其特点是重复,如宣传画《听志愿军叔叔讲故事》。而广义的“画中画”往往是表达了社会话语的转折,作者需要了解社会话语的“组织”与“分层”,然后用更加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如宣传画《以钢为纲,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以工人为题材,用仰视展示工人自信,色彩运用更加讲究技巧。
“我愿意把以宣传画为代表的这种图像称为社会图像。”沈榆老师指出了宣传画为代表的社会图像与艺术图像的区别,社会图像具有宣传鼓动的作用,强烈地传达着时代的价值观。沈榆老师提到,宣传画强调“时代共名”。所谓“时代共名”是指重大统一的时代主题深刻地涵盖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走向,同时也是对知识分子、包括图像创作者思考、运用专业的知识的方式具有引导性。
沈榆老师重点阐释了宣传画“群众性、艺术性、解释性”的主框架。群众性,即从群众经验中发现经验的场景画面,达到移情的目标。艺术性应是有限的,不能过于形式主义,要达到观众沉浸的目标。解释性要求宣传画解释两报一刊传达的精神,达到让观众产生觉悟的目标。
随后,沈榆老师解释了“增补”读解与“谱系”建构。“增补”读解的意义而言,它不仅仅只是增加或补充了信息,实际上是一种对于宣传画作品理解的延伸,或者说是在更加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来读解宣传画表现的时代价值,所以增补之后是期待可能出现的更多的增补,其意义在不断的增补过程中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就“谱系”建构而言,与编年史有差异,前者在是在追问宣传画的创作的背景、迭代过程中,微观地叙述了不被“正史”所记载的轶事,后者则是比较刚性地按照时间顺序,“客观地”表述历年创作的作品,前者通过观察“谱系”的连续处、断裂处,为重新“建构”社会图像史提供了可能,而后者却有“复原”历史的动机,其结果往往是“线性”地展示了其发展历程。
最后,沈榆老师也邀请跨学科的学者共同参与宣传画解读。社会图像“增补”读解需要传播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的协同,以期达到知识跨学科流动,各领域相生相成、共同繁荣的目标。
讲座结束后,沈榆老师与在场的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针对宣传画现在的推广方式有哪些的问题,沈榆老师认为不能再用原来的推广方式,需要新的技术手段,将老的图像翻新。有的同学认为宣传画画家会带有主观意识,从而忽视真实性。沈榆老师解释,主观性和真实性之间有灰色地带,允许画家发挥,但不能搞形式主义,完全脱离生活。
甘莅豪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沈榆老师此次讲座的重要价值在于研究方法论上的收获,第一是多模态话语分析法,分析画中的政治意义;第二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画的产生过程、画家的亲身经历;第三是算法分析。甘莅豪老师称赞道:“沈榆老师的介绍为我们带来平面宣传画的立体观感,让我们看到时代与画作如何交相呼应,既有深度,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