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的2024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第六讲,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作为本年度最后一讲,主办方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尹冬梅同志主讲,讲座题目为“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ag亚游 院长吴瑛主持讲座。
本年度国情教育系列讲座6场讲座采取“线下讲座+线上直播”形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六所学校的师生,以及我市16个区融媒体中心采编人员一同听课。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日报、文汇报记者参与了第六讲的听课活动。据统计,本次讲座线上线下听课人数为5100人次,听课热度过万。华东师范大学202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在ag亚游 212报告厅全程参与听讲。
新形势与新使命:
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高度重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和指示中强调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尹冬梅在讲座中回顾了党中央近年来在国际传播工作方面的重要指示和部署。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重要表述和创新理念。2017年10月18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目标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21年5月31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了专题集体学习;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性。这些部署充分体现了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布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交汇期。讲座中,尹冬梅从国际舆论环境变化、新技术推动国际传播生态变革等方面详细解读了当前国际传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正迎面走向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正在深刻改变国际传播的生态格局,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积极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提高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传播斗争的本领。”
新机遇与新作为: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在讲座中,尹冬梅结合近年来在国际传播建设中的实践探索阐述了在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中“国家何为,上外何为”。
尹冬梅指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是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的核心任务。“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并更好地植入我国的国际传播叙事中,成为国际传播的核心价值理念”“要不断从中华文明中提炼出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要注重将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经验提炼成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精准扶贫政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等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这些政策的成功经验和背后的原因,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以便更好地向世界解释中国的成功之道”。通过提炼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构建全球传播体系,推广中华文明的标识,以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结合讲解,尹冬梅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探索经验。学校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用典》《习近平讲故事》等著作的外译工作,全面准确地阐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与中共一大纪念馆携手推进战略合作,完成了涵盖7种语言40万字的展陈文案翻译工作,向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故事;近300名师生利用28种语种优势,开展“多语种讲述党的诞生地故事”活动,与黄浦区合作重启“外国语学社”,推动《共产党宣言》的多语种传播;与人民日报新媒体五度联手推出了《CPC》等多语种版国家形象网宣片,海内外反响热烈;发挥全球文明史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世界艺术史等学科资源优势,承担孔子学院官方杂志11个语种期刊的编辑任务,搭建了全国首个高校多语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平台,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新时代与新担当:
培养堪当大任的国际传播人才
“世界各国国际传播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建强专门人才队伍以支撑国际传播事业的持续发展。
语言是国际传播最核心、最基础的媒介。上外致力于培养“会语言,通国别,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人才,持续构建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国际传播“上外模式”,为有效开展国际传播提供人才保障、增强学术供给、汇聚行动力量。如新闻ag亚游 开设“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融合创新教学育人模式,搭建国际田野调查、多语种全球观察报道等各类海外实践平台,与上海市委宣传部等多家单位合作,形成多方协同融合育人模式等,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要组织力量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传播模式和策略,“要注重研究国际传播的规律,更加注重对内传播的对外溢出效应以及精准传播的重要性”。构建丰富多元传播主体要充分发挥高校、专家学者、地区和社会各界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和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
交流互动:
交流互动环节,尹冬梅与现场师生围绕“如何借助上外多语种和跨文化优势培养自己在国际传播中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减少‘文化折扣’,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更好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如何借助新技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尹冬梅在回答同学提问时强调了语言学习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国际传播中应尊重文化差异、寻找共同点,平衡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并鼓励青年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注重学习AI技术,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传播本领,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发展者和传播者。现场互动热烈,火花迸发,掌声不断。
“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于2018年开办,至今已办7期。讲座与高校学生思想引领紧密结合,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邀请委办局领导、高校和智库专家学者举办讲座。今年,第7期讲座又有创新亮点,主办方邀请6所部校共建高校党政领导“一把手”轮值主讲,面向6所部校共建高校的师生、各区融媒体中心采编人员集中授课,在听众中获得积极反响,线上+线下听课者累计达36000人次。
听课心得
这次讲座让我深受启发。讲座深入剖析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成就与面临的挑战,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国家的发展脉搏。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我感受到了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飞速进步。同时,讲座也提到了新时代青年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让我深感自己作为青年一代的责任重大。我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骞予
2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
在这个信息爆炸、思想交汇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聆听一场关于“新时代里的中国”的讲座,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视野的拓宽。近日,我有幸参加了这样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它不仅让我对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更激发了我对国家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思考讲座以“新时代的号角”为引子,拉开了序幕。主讲人深情回顾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建,从高铁网络的飞速发展到5G技术的领先应用,每一个案例都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担当与创新活力。这些成就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中国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对“中国速度”和“中国质量”的最佳诠释。讲座留给我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新时代里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稳步前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见证这一伟大时代的变迁,更要积极投身其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这次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达不到的目标。新时代的中国,必将以更加辉煌的成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何依蔓
2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生
听完关于“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讲座,我深感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声音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讲座深刻阐释了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准确传达中国立场,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我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桥梁。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多种传播手段,以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文化魅力。这次讲座让我更加坚信,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
——吴逸菲
23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生
参加了一场关于“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讲座,我深受启发。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不仅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更是促进国际社会理解和尊重的重要途径。讲座中,专家强调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多元渠道,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我意识到,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我们的话语和行为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讲座让我明白,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用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情感去打动人心。同时,也需要我们积极学习国际传播的规则和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次讲座不仅增强了我的文化自信,也激发了我对外传播中国声音的热情,我将努力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林晟尧
23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