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亚游

讲座回顾|陈先红: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

发布时间:2022-05-11浏览次数:2659

  2022年5月5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14场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ag亚游 的陈先红教授从国家立场、叙事策略和传播战略阐释她对于“讲好中国故事”问题的思考。ag亚游 副院长陈虹教授担任本场讲座的主持人,百余位听众在线参与。


  讲座伊始,陈先红教授分别介绍了中、西方话语场域中的“中国观”。陈先红教授认为,西方“中国观”是建立在“异域形象作为文化他者”的理论假设之上的,按照萨义德的观点,中国只是在学院里被研究,在博物馆里被展览,在各种关于人类和宇宙的学术著作中被理论表述出来的一个想象的“中国”。总体而言,西方的中国观有两种,一种是乌托邦式的“中国观”,一种是意识形态的“中国观”,这与中方话语场域的“中国观”有显著差异。

  与此同时,陈先红教授也阐述了自己对“什么是中国”问题的理解。她认为中国是一个由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逐步形成的具有文化共同体特质的主权国家。新的“中国观”,应该是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的合一。其中,传统中国的含义是:以文明国家为想象,以文化这个意义之网为纽带的中华古老的文明性国家;现代中国的含义是是以民族国家为想象,以民族独立,国家主权独立为核心的这个实现五个现代化的现代性的国家;全球中国的含义是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想象,以融入全球化,参与全球治理和摆脱全球化困境为发展目标的全球性中国。界定“中国观”是为了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陈先红教授详细阐释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她认为,在国际传播中,取胜的关键并非传播的范围,“讲故事”作为以情动人的柔性公关策略,具有告知、说服、倡议、引起情感、获得支持、塑造国家形象,进而建构文化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功能。陈教授认为,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故事具有三重内涵:第一是指过去的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第二是指典故故事;第三则是指故事制度,即制度范畴的“故事”。中国故事里的叙事则有三层含义,分别是“顺序之意”、“头绪之意”、“叙述之意”。而我们现在强调的“讲好中国故事”则是一种隐喻,泛指关于中国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知识;“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全球化时代中华古老文明复兴、转型和创新的故事。陈教授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以“文化中国”“发展中国”“开放中国”为新时代中国形象的定位和核心叙事,针对不同的国际受众和话语空间,制定提升中国国家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故事化传播战略。

  随后,陈教授具体阐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将其概括为了建立故事维度的内容叙事观、建立话语维度的受众叙事观、建立语境维度的共享叙事观。首先,建立故事维度的内容叙事观,即在内容维度上要聚焦于大叙事-中叙事-小叙事三个叙述层次,形成多元并存的叙事内容体系,形成多元并存的叙事格局,向世界讲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故事。

  其次,建立话语维度的受众叙事观,即我们应当针对国际社会官方-公共-民间三重话语空间,构建不同叙事的中国故事话语体系。针对国际民间话语空间,应当构建文化伦理共同体的文明中国话语体系;针对国际官方话语空间,我们应构建政治文明共同体的现代中国话语体系,围绕农业、工业、科技、国防和国家治理等现代化维度展开现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这亦构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焦点叙事和主攻方向。而针对国际公共治理话语空间的建构问题,我们则须搭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扮演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角色。

  最后,建立语境维度的共享叙事观,即共享语境和共享价值观。陈教授认为,我们应当围绕“中国故事世界”这个核心隐喻,从内部和外部两种语境的关系视角来描述中国叙事文本的存在模式,建立以语境-价值观二分法的共享叙事观模型。根据这个共享叙事观模型,陈教授将中国故事世界划分为了四个等级,一级中国故事是在国内外语境中弘扬共享价值观的中国故事;二级中国故事是指在国内外语境中彰显中国价值观的中国故事,是具有元叙事功能的中国好故事;三级中国故事是指在国内外语境中讲述西方价值观的中国元素故事,是具有融合视角的西方好故事;四级中国故事则是指在国内外语境中歪曲丑化中国价值观的反叙事操作故事,属于不合格的中国故事。

  在讲座的最后,陈教授阐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观。陈教授认为,我们要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战略传播世界观,以国际-民间-公共三重话语空间为战略传播对象,以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现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故事、讲好全球中国的“一带一路”故事为切入点,探讨提升中国文化价值观国际话语权和文化感召力的理论基础、战略方法、政策建议和指数建构,并以共享性的国际话语建构评估传播效果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