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薇
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纪录片制作》是影视学科的核心专业课程,设置在本科第四学期,面向完成《纪录片导论》及平面摄影、视听语言、摄像、非线性编辑等基础实践课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课程以独立或团队创作纪录短片为主,通过实际操作和作品分析,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作水平。
课程注重整合ag亚游 丰富的资源平台,借助纪录片中心的展映活动、导演交流、专家驻校计划、知名影展的校园巡演及学院与影视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学习机会。通过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学生的实践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还能在课堂外延展深化,同时将丰富的纪录片活动反哺课堂创作,进一步提升课程品质。
培养未来的影视创作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课程以思政主题短片作业为抓手,在实践创作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通过大学生视角,学生在课程中讲述“大学生的故事”“上海的故事”与“中国的故事”,既实现了纪录片创作实践的目标,也培养了其传递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纪录片创作的完整流程,包括选题策划、拍摄执行、后期剪辑及作品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作品质量。
2.通过融入思政主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帮助学生在创作中体现价值观引领和社会关怀。
3.借助学院丰富的产学研资源,为学生提供从课堂到校外实践的全方位支持,促进课堂学习与社会实际的有机融合。
难点
1.资金与设备支持的局限性
学生在实践拍摄中面临经费和设备资源不足的挑战。短片拍摄往往需要交通、设备租赁等费用支出,而有限的资金和设备条件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与创作自由度,影响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
2.设备更新与技术升级的滞后性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对无人机航拍、手持云台、滑轨等专业设备有更高的需求。然而,学院现有设备品级相对落后,种类单一,难以满足广电编导专业学生的创作需求,尤其是在尝试更高规格或更复杂制作技术时的局限性显著。
3.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与创作平台的提供
在思政主题纪录片的创作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热情,使其更投入地进行创作,是课程教学的一大难点。同时,提供更多展示平台,让学生的优秀作品能够走出课堂,参与展映和竞赛,扩大社会影响力,是未来课程建设需要着重强化的方面。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理念
本课程注重将课堂实践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在纪录片创作中融入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形成健康、符合大学生身份且具有时代引领意义的制作理念。通过创作思政主题短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策略
1.融入思政主题作业
在课程设计中,将思政主题短片创作纳入教学重点,占总成绩的40%。学生需根据命题进行创作,实践内容分为三部分:选题发布、作品展映和制作日志。过去四年命题包括“○○在华师大”“90后的○○”“上海的○○”,涌现出一批视角独特、制作精良的作品,参加了各类高校影视大赛并取得佳绩。
2.理论与实践结合
教学方式将理论学习、实践创作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实现实践类课程效果最大化。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纪录片创作的基础知识与技巧,为学生实践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
实践创作:学生以两人一组形式完成规定主题与自选主题的纪录片创作,并撰写制作日志。
课堂讨论:在课堂上播放学生作品,组织同学分析与点评,提高对纪录片制作的系统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资源拓展与产学研结合
利用ag亚游 丰富的资源平台,拓展课程内容与实践机会:
纪录片中心活动:开展展映与导演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分享经验,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
外部合作平台:与知名影展及影视机构合作,促进学生学习成果与业界需求对接,增强实践课程的社会影响力。
跨课堂外延:学生的实践学习从课程内延伸至校外,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让课堂内容与真实世界接轨,并反哺课堂创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作品质量。
教学特色
通过多层次的实践与学习,学生不仅能系统掌握纪录片制作的流程,还能对作品优劣进行理性判断,从而提升实践能力与艺术表达的专业素养。同时,课程的资源整合和校外延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作平台,助力他们在纪录片创作中深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本课程以纪录片创作实践为核心,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作品分析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纪录片创作能力,同时引导其在作品中体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分为三个主要教学环节:
1.课堂讲授
教师系统讲解纪录片制作的理论知识和关键技巧,涵盖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和后期剪辑的主要环节,为学生的实践创作提供理论指导。
2.小组实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拍摄练习,包括选题策划、镜头语言运用和剪辑表达等,鼓励在创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校园故事、社会热点和家国情怀。
3.作品分析与讨论
通过课堂放映学生完成的作品,组织同学积极参与讨论与点评,对纪录片制作中的不足和亮点进行反思与总结,进一步巩固创作能力,提升作品质量。
此外,本课程充分利用ag亚游 的产学研一体化资源,将课堂学习拓展到校外实践平台。ag亚游 纪录片研究中心联合校图书馆建立了“华东师范大学纪录影音档案馆”,并发起“天堂·纪录”放映计划,定期邀请纪录片人来校展映与交流,为学生提供学术讨论与创作指导的机会。这种资源的整合与延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课程教学与业界需求的对接。
思政主题纪录短片创作与成果孵化
1.2015-2016学年第2学期,与校党委宣传部合作,命题创作“○○在华师大”纪录短片,共完成12部作品,其中6部优秀作品在“大夏之声”公众号进行展播,受到了校内师生的高度评价。
2.2016-2017学年第2学期,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为主题完成13部短片,鼓励学生聚焦大学生视角中的核心价值观,展现当代青年对社会的思考与认知。
3.2017-2018学年第2学期,命题“90后的○○”,共完成14部纪录短片。其中《二胎》入围由SMG融媒体中心主办的“‘看看新闻’视频极客训练营”,获得“极客先锋”称号。
4.2018-2019学年第2学期,以“上海的○○”为选题,完成15部反映大学生视野中上海风貌的短片。《永远的纪念》和《封尘的旧址》分别聚焦虹口鲁迅故居和愚园路红色经典遗址,参加了“上海大学生旅游节红色经典字牌及攻略大赛”,受到广泛好评。
5. 2021-2022年学年第1学期,共完成13部纪实短片,反映社会热点和真实经历。
6.2022-2023学年第1学期,以“春天”为选题,完成了14部反映社会生活新气象的纪实短片。
7.2023-2024学年第1学期,以“改变”为选题,完成了14部反映时代文化变迁的纪实短片。《改辫》以新颖的视听形式探讨发型与自我,摘得第十七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全媒体影像大赛MINI电影赛道三等奖。
五、教学评价
1.思政目标达成度
教学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在纪录片创作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表达,考察其能否通过作品体现出积极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
2.创作实践能力
综合评估学生在选题策划、镜头语言运用、拍摄与剪辑等环节中的表现,重点考察其对纪录片创作流程的掌握程度,以及团队合作中的角色担当和任务完成情况。
3.作品内容与主题呈现
通过学生作品的内容深度、技术表达与主题呈现效果,评价其能否有效结合思政主题,讲述富有时代意义、引发社会共鸣的真实故事。
4.学习投入与创新性
根据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创新性以及制作日志的完整性,考察其在纪录片创作中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以及对新颖视角和表达形式的探索。
六、教学反思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纪录片产业,纪录片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深远意义。然而,纪录片产业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业界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具备高水平的专业制作能力,还需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影视教学在人才培养中需“专业能力”与“价值引领”并重。《纪录片制作》课程的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思政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创作中融入社会关怀与文化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为提升学生创作能力与课程实践成果的质量,学院提供了全方位的资源支持。2019年1月,ag亚游 成立了“焦点纪录影音实验站”,为学生提供提交纪录片提案的机会。优质提案可获得资金、设备及专业指导的支持,显著提升了学生作品的质量。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课程实践成果难以出精品与行业高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
从广电专业的特点来看,实践类课程教师的业界经验对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的是面向高速发展的影视传媒领域的实践型人才,教师若仅局限于校园,实践能力逐渐退化,势必影响教学质量。为此,ag亚游 (纪录片研究中心)于2019年6月2日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达成合作,建立科研与实践基地。这一合作为纪录片实践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软件与硬件资源,同时启动“驻校导演计划”,邀请更多业界专家参与教学,将最前沿的创作理念与实践经验带入课堂,切实解决实践类教学与业界脱节的问题。
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已拥有国内一流的纪录片科研平台、教学资源及人才储备。通过纪录片导演展映交流活动,学生将课堂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带到业界或学界专家的讨论中,促成课堂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合。这样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进了教学实践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纪录片制作》课程将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一流的纪录片科研平台和丰富的资源储备,继续全面提升学生的纪录片创作能力。课程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为行业输送兼具专业技能与价值观引领的高质量影视后备人才。